中国男篮用大胜告别2024,2025挑战重重亟待翻身仗
2024年的最后一个FIBA窗口期,中国男篮以两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为本年度的征程画上了句号。
尽管这两场胜利的对手实力相对有限,但中国男篮在比赛中的表现仍然值得肯定。从首战破百的得分盛宴,到客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大胜,球队在进攻端的流畅性与防守端的坚韧都让人眼前一亮。然而,2024年的大胜收官只是起点,2025年的挑战已然在前方等待。
对于中国男篮而言,2025年将是一个充满考验与机遇的年份。与日本队的再次交锋,将是对球队实力与状态的一次重要检验,亚洲杯的征程,更是中国男篮重塑亚洲篮球强队形象的关键战役。如何扭转不那么乐观的未来前景?中国男篮需要用更多的胜利给出答案。
两场大胜为2024画上句号
亚洲杯预选赛窗口期是中国男篮在2024年的最后一项比赛任务,坐镇主场合肥,中国队以101比53击败对手,做客乌兰巴托,中国男篮同样没有给对手机会,取得了一场38分的大胜。
尽管这两支球队整体实力比较弱,但还是能够看到中国男篮展现出了一些可喜变化。首战面对关岛,中国队拿下101分,三分线外31投13中。自从2022年亚洲杯与印尼的比赛之后,这还是中国男篮第一次在FIBA正式比赛当中得分破百。
主教练郭士强在赛后谈到球队进攻的时候这样说道:“我们就是做好我们团队篮球的打法,在场上球员们的机会选择也比较合理。”
在客场面对蒙古,中国男篮遭遇到了比想象当中更多的困难。球队抵达乌兰巴托之后,就经历了大堵车,为此不得不放弃正常的踩场训练。比赛之中,蒙古队疯狂的防守强度,以及裁判员的吹罚尺度,都给中国男篮造成了极大的影响。好在球队的整体实力相较于对手的确要强出太多,最终以90比52结束了本场比赛。
“球队赛前做了很充分的准备,为今天这场比赛准备了两天,球员在场上非常努力,对准备会的要求执行的非常好。但有两点不足,一是失误球太多,二是后场篮板保护的不是很好。”正如郭士强所说的那样,今天中国男篮开场就出现了7次失误,全场比赛合计失误22次。另一方面,蒙古一共抢下了9个前场篮板。但从另一个维度来看,中国队在防守端也给了对手很大压力,本场比赛仅是利用蒙古失误就拿下了25分。
两场比赛合计净胜86分,中国男篮2024年的征程就此画上了句号。诚然,关岛与蒙古的竞争力有限,与他们两队交锋很难展现中国男篮的真实竞争力。但在郭士强看来,现如今的中国男篮是一支年轻的球队,任何比赛对于这支球队来说都有巨大的锻炼价值。
“我们现在是一直比较相对年轻的一个重要的,所以我们年轻队员多打比赛对他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。”他说道。
2025年挑战重重亟待翻身仗
本场比赛结束之后,中国男篮2024年的征程就彻底结束了。
在正式比赛当中,球队取得了3胜1负的战绩。而在热身赛当中,中国男篮的合计战绩为2胜13负。
中国男篮在今年经历了非常多的变化,乔尔杰维奇在上半年离任,郭士强接过了球队的教鞭。与此同时,中国篮协管理层层面也有调整,男篮整体的训练思路因此也和此前几年产生了巨大的不同。宫鲁鸣重新回归主持国家队工作,并且把“三从两大”的训练原则带入到了球队日常。
不过就短时间来看,新的训练原则还没有给中国男篮带来质的变化。2024年中国队所赢下的5场胜利,对手的成色都相对有限。亚预赛两胜蒙古,一胜关岛,热身赛击败澳门黑熊,凭借着胡明轩的绝杀击败尤文图特。在输掉的13场比赛之中,最令人感到遗憾的莫过于客场不敌日本。值得一提的是,2025年第一个FIBA窗口期,中国男篮就将回到主场与日本再度进行交锋。
2024年的征程告一段落,2025年的挑战接踵而至。与日本的二番战对于中国男篮来说非常重要,届时日本队几位NBA球员可能并不在球队的12人名单当中。如果中国男篮依旧无法击败这一对手,中国篮球的整体自信心将会再度受到重创。
除却和日本的这场较量,2025年亚洲杯对于中国男篮来说也有着特殊的意义。三年之前在印尼,中国队仅仅位列第八,创造了历史最差战绩。加上2017年亚洲杯仅仅位列第五,中国男篮上一次杀入亚洲杯的四强还是2015年的事情。因此这一回前往沙特,中国男篮需要打一场翻身仗。
郭士强在接受采访的时候,曾经这样说道:“短期目标是亚预赛和亚洲杯,长期目标是27年世界杯,奥运会的入场券。这两个目标,我们都要去做好!”
但是,中国男篮在2025年亚洲杯上的前景并不乐观。球队在亚洲范围内的竞争力,早已经不能和当年相提并论。亚洲各队都在进步,且几乎都有归化球员的配置。但就目前来看,中国男篮在2025年亚洲杯舞台上究竟有没有归化球员随队出征,依旧还存在着不小的未知数。
尽管亚洲杯的成绩已经不和奥运资格挂钩,但中国男篮依旧需要全力以赴。毕竟在2027年世界杯分组抽签的时候,FIBA排名将决定抽签的档位。现如今,中国男篮的FIBA排名已经滑落到了世界第30、亚洲第6。中国男篮需要更多胜利,提升抽签的档位,从而在小组赛当中占据更好的位置。
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 季孟年